|
|
|
位于余姚市西北部,距余姚城区约17千米。东与小曹娥镇、朗霞街道接壤,南与马渚镇为邻,西及、西南连临山镇,北濒杭州湾,与嘉兴市海盐县相望。东西极距8.8千米,南北极距14千米。区域面积66.3平方千米。辖小路下、湖北、楝树下、谢家路、夹塘、万圣、相公潭、陶家路、泗北、镇北、海南、上新屋、水阁周、大庙周、东蒲、镇南16个村民委员会和东大街、西大街、汝湖、后塘河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。镇政府驻地府前路1号。2014年常住人口 97599人, 其中户籍人口63599人,人口自然增长率-0.03‰。
泗门,一名第四门。《东山志》载:以汝仇湖东开四门放水,门下以浚四河以注水,四水为泗,故名泗门。
自秦至汉晋时,由浅海淤涨成陆,约10千米方圆,至宋末谢氏来此定居,子孙繁衍,遂成村落。唐武德四年(621)境域分属余姚县东山乡,开元乡,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析开元、东山二乡部分境域置四门乡。民国19年(1930)置泗门镇,属余姚县第四区。1950年2月,设泗门区,辖泗门镇等1镇12乡。1954年10月,泗门区所辖乡镇划归慈溪县。1956年撤区并乡,原泗门区11个乡缩编为4个乡,泗门镇不变。1958年10月,泗门镇及海塘、光明、曹海、塘后4个乡合并成为卫星人民公社,泗门镇为第十三管理区。1959年5月卫星人民公社改称泗门人民公社,泗门镇仍为第十三管理区。1961年9月,恢复区建制,管理区改公社。泗门公社属慈溪县泗门区。1966年复名泗门镇。仍属泗门区,一度属周泗大区。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。1989年,塘后乡并入泗门镇。1992年,万圣、夹塘、湖北、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。东蒲乡,1950年从天华乡分出设立,1956年复并入天华,1958年为东蒲管理区。1961年为东蒲公社,1970年,天华公社曾并入。第二年复分,1983年称东蒲乡。自1993年至2001年时属泗门镇的46个村并为14户。2003年5月,原属朗霞镇的水阁周、大庙周2个村划入泗门镇。至此,泗门镇辖16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。
泗门气候湿润温和,雨水充沛。年平均气温17℃,最高气温38.6℃,最低气温-4℃。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,无霜期260天。
泗门镇地处姚北平原,北濒杭州湾,海岸线西起黄家埠镇,东至小曹娥镇,全长7.2千米。仅西南有丘陵16.67公顷。全镇耕地总面积2790公顷,329国道线以北,主要生产榨菜、蔬果类等经济作物,南部生产水稻等粮食作物。水稻复种727公顷,总产量为5263吨;蔬菜种植1675公顷,总产量为99385吨;水产养殖262公顷,养殖捕捞休闲等总收入为2亿元。
2014年有注册企业7025家,从业人员67092人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9家,2014年工业总产值318.2170亿元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7.5929亿元。主要产业有电线、小家电、冶炼、灯具、塑料以及蔬菜加工等。全社会投资39.7亿元,自营出口4.801亿元,农业总产值8.628亿元,财政总收入8.04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8593元。
泗门镇交通便捷,329国道线穿镇而过,329复线东西贯穿10千米,镇级公路纵横总长85千米。四条公交线路通往各行政村,投入出租车20辆,提高了全镇居民的生活质量。
镇建成区面积13.8平方千米,拥有泗门菜场和9家乡村级农贸市场,还有华润万家、华联家家福等大型连锁超市,有华联商厦、万安商厦、小商品市场、美食一条街、服饰一条街等商业活动场地。
建有汝湖公园、滨江公园、古塘公园三座大型公园。市第四职技校及市第四人民医院均设在泗门,另有初级中学、中心幼儿园各1所,小学6所,以及敬老院、老年公寓、镇文化艺术中心、影剧院、镇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等。有村级医疗站32家,其中民办13家。村落文化宫全覆盖。
境内谢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另有状元楼、成之庄、南顺盛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成之庄还是浙东敌后行政临时委员会余上县办事处旧址。另有大学士第、大方佰第、万安桥等文物古迹和皇封桥古村落等。
泗门镇1991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,2003年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,2006年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,2007年为全国优秀乡镇, 2009年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保增长促就业和谐城镇、中国十佳和谐小城镇,2011年为“十一五”规划中国综合实力百强镇、全国文明村镇评选复查合格。2014年-2016年均为国家卫生镇。
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信息已访问:7006次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