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行政区划 工作动态 地名公告 办事指南 余姚景点 标志管理 地名查询
您的位置:首页 > 单位介绍
机构简介
单位介绍
机构设置
全站搜索
 
单位介绍  
古 城 简 介
发表日期:2006-10-1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字大小: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     
    余姚有古城二,日南城、日北城,隔舜(姚)江而筑,通济桥亘其中,通两城为一。昔人蒋平阶诗云:“城形双壁合,桥势断虹浮。”城墙南北矗立,依山襟江,气势非凡。
    据光绪《余姚县志·城池》记载:“县城始筑于吴将朱然(参见本志,《建置沿革》)注④),围一里二百五十步,高一丈,厚倍之。”又引载《康熙志》引《水经注》云:“江水东经绪山南,又东经余姚县故城南。案绪山即龙泉山,斯时县城尚未包山,可知故城必在今城之东,
稍有迁徙矣。”说明始筑之城,很小,在舜江北岸,龙泉山尚不在城内。元至正十七年(公元1 3 5 7年)秋方国珍巡行至余姚,以余姚地控扼吴越,宜屯兵储粮,议复城之。且日余姚乃宁郡外屏,于是召鄞、慈、奉三县之民分筑之。逾月城成(今称北城),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,延袤九里,高一丈八尺,基广二丈。陆门五:东通德(乾隆时改澄清),西龙泉(乾隆时改迎恩),南齐政,北武胜、后清(乾隆时改候青)。水门三:东西水闾门各一,另一在齐政门西日小南门,俗呼新陆门,四面环江为濠,可通舟楫。据此所述,此时北城已西包龙泉山。明洪武二十年(公元1 3 8 7年)大将军汤和略地东浙,以余姚要害,宜宿重兵,用制险塞,命绍兴后所千户孙仁增治垒堞,仍置干户所守御之。明正统六年(公元1 4 4 1年)邑人李应吉以为不便,奏乞罢所。明嘉靖中城渐圮,知县郑存仁、李伯生相继修葺,日益完饬。清顺治十五年(公元1 6 5 8年)增高并堵。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 7 6 2年)分别次第兴修。三十二年(公元1 7 6 7年)知县多泽详修其七十八段,长二百余丈。四十二年(公元17 7 7年)候青门以西矬陷三十余丈,知县唐若瀛捐俸修葺。清咸丰十一年(公元1 8 6 1年)陷于粤寇(应作太平军),内外城身问有阙齿,知县陶云升择要补筑。
    南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 5 5 7年)以比岁患倭,各乡震恐,避兵者北城不能容,且江之南生齿繁衍,学宫在焉。邑人少保吕本疏请城江南,报可,遂城之。周一千四百四十丈有奇,陆门四:东泰、西成、南明(乾隆时改南溟)、北固。小陆门二:恩波、流泽(乾隆时改东西旱门)。水门二:左通、右达。万历二十三年(公元1 5 9 5年),于城之南开水门一,又引九曲水入学宫之前,名巽水门。四(陆)门之上,皆有重楼,而北固楼枕江,与旧城舜江楼相直,通济桥亘其中,南北皆为月城,通两城为一。顺治十五年(公元1 6 5 8年)增修,增南北城各五尺,其后官守不严,渐见侵削。
    宋元,附城为十坊,明清改里(详见建置沿革表)。主要街道:北城为虞宦街(今新建路),县东街、县西街(今府前路);南城有直街(今南雷路)商肆多集中于此。此外,市场分布:鱼行在南城北固门内(今通济桥南),柴炭行在南溟门内(今汽车南站以北),木棉行在泥湾南口和武胜门,米行在逊埭桥和澄清门外杜家湾(今高阶沿路西段),鸡鹅行在邓家巷内(今龙山小学一带),猪行在桐家桥(桐江桥),羊行在公馆前(今址不详),布行在县署设于北城,即今之市府大院。典史署和县丞署分设于县署之东西,都司署设于今工人路(旧称都司前)北,巡防署、城守署在县署东(今县东街一带),校场在今山后新村西北部。鼓楼(今舜江楼)在北城齐政门城墙上。学宫(即孔庙)在南城,故址今为学弄环城粮
站。试院在县治东侧(今市府大院内大会堂以南一带),姚江书院在南城巽水门内(今花园新村西北部)。龙山书院在龙泉山中天阁(今梨洲文献馆)。
    余姚拆城于国民党政府时期,分两期:第一期今北滨江段(东起和鸣桥、西至牌轩下)拆于1 9 3 0年,保留舜江楼基一段城墙;第二期于抗日战争初(1 9 3 8年)拆尽南北两城。邑人邵之传等将南溟门城门移至城南谭家岭,额题瓜瓞亭,以留纪念。南北两城城墙拆除后,大部份改路。原南城东南段为城下路,西为舜水路,北为南滨江路。北城,南为北滨江路,东为三官堂路,西为舜水路,西北为南河沿路,东北段为余姚化纤棉纺织总厂所据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信息已访问:1315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宁波市民政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地名网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