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雨天,几人相约赴鹿亭。山乡鹿亭,风光旖旎美不胜收。雨中踏访,别具情致。从姚城出发,经梁辉、陆埠进山。山间鸟兽的叫声增添野趣,而飞一程落一回的陌生鸟儿吊足友人胃口。车至鹿亭界,在山间盘旋而下,在位于上庄的鹿亭乡政府稍作逗留,即朝计划中的景致行进。盘点鹿亭旅游资源,星罗棋布,我们此行访问鹿亭三桥。
同行中,带有余姚地图。我们在地图上指点江山。行至李家塔村里,上前询问:“李家塔板桥哪儿呢?”村里人热情地指指划划。那闻名遐迩的板桥即在附近。李家塔板桥长27.5米,宽4.5米,建筑采用石墩屋盖式,六根高九米的大石条并成桥墩,顶端再用一根条石打横。为防止打滑、位移,又在横石上凿槽,把坚石上端做成榫头状,使之牢固。桥墩与两岸之间平铺直径尺余的原始大木作为桥板,盖上桥屋。屋共有十间,其中跨溪七间,贯通如长廊。长廊上设有长凳,可供过往行人休息。桥北迎面挂着一块匾,上书“会龙桥”三字。此桥是余姚境内现存最大、最完整的木桥。

板桥横跨晓鹿溪支流北溪,连着村庄与山林。板桥对于李家塔村民有非同一般的意义。古时,进山林可取柴禾、野果等,在山麓可耕作农田。去鄞州,则做生意,财源滚滚。山民对板桥几乎有崇拜心理。在当地有传说神化李家塔板桥。造桥时,水流湍急,凭当时技术水平,六条巨石不可能装运上去作桥墩。据传是有仙人路过此地观此情状,为造福民众,施以法力给予帮助。
烟雨迷蒙中的李家塔板桥别具风情。数人为其拍完“写真”后,驱车去中村。中村一地,占鹿亭三桥一庙中两项,即白云桥与仙圣庙。说实话,我能从中感到富贵之气,若无珠光宝气支撑,很难有这等历史物件。我们把车停在中村的农户屋檐下,徒步至晓鹿大溪。因上游建有水电站,作了截流,故溪上的水浅了些,细了些。据称,晓鹿大溪是余姚境内最大的溪流,也是最美的溪流。在溪上行走,摄影创作者不肯放过任何一处景致,快门摁个没完。而我及另一友人迷上溪上的鹅卵石。这样,公文包里装上各具特色的鹅卵石头,沉沉的。另一位迷石头的友人较“专业”,她说游玩一定捡石头,回家装进瓶罐,贴上标签,注明是哪儿捡的。不仅时常可以赏玩,等以后老了可用这些石头砌一所自己居住的房子。
此过程中,白云桥早已在我们的视野了。横跨在晓鹿大溪上的白云桥,陡峭、凌峻,迎向天空。这是四明山中十分古老而又很美的一座桥,“客路随云流水远,征舆坐与白云高。野溪清浅渡危桥,径策枯藤上紫霄。”这是宋代明州文士楼钥描摹白云桥的诗句。刻在桥东侧的桥联是:“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;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”。证明南通鄞州,北达余姚,是两地的界桥。白云桥建在桥南的牛山和桥北盘山的山体延续部分,称石门谭,即成白云桥基底岩石,桥边山峦高耸,翠碧如黛。唐代方干有“流水随寒玉,遥岑拥翠波”诗句。

登临白云桥,犹如上天梯。据称,桥全长25.3米,原共有石阶96级,南边48级,北边现尚存30级,18级已在修筑公路时填没了。满月形的桥孔直径12.65米,桥面下宽上窄,桥顶宽度仅3.3米。因此明代诗人王锡衮有诗赞道:“飞梯何经借鳌背,金绳直嵌山之侧。横空贯索插云溪,补天镶地真奇绝”。拱桥的桥面上共有十六根望柱,最高处的四根望柱上刻有两对雌雄狮子,桥身的东西两边各雕有两只镇水神兽,据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的好水之蚣虫夏,至今都完好无损。由于桥洞的拱圈已超过了半圆,达正圆的三分之二,因此这座块石陡拱式单孔石拱桥,犹如长虹临空,轻盈俊秀。桥面两侧各有九块长2米的护拦,设约4米引道,减少上桥坡度,加强拱桥稳固感,桥的西侧刻桥联:“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,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”,是对白云桥造福于大溪两岸村民的写照。
接下来,便是三桥之一的大方桥了。此桥在鹿亭晓云,俗名洞桥,单孔石拱形似月洞。桥栏正中书“大方桥”隶书大字。文物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称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,光绪十一年1905重修,全长17米多,宽5米,桥面离水高约30米,雄峻轩昂,巍然岿挺。当地文人赵解放称:桥两边各镌有对联,至今剥蚀得模糊难辨,依稀是“大地双蜂环碧水,方桥一洞泾行□”,正好嵌“大方”桥名。后一联只剩下联“横栏大壑作云龙”,甚为缺憾。桥栏上苔痕斑驳,藤蔓缠绕,纵横着几簇张狂的荆棘。桥面灰褐的石板的棱角已消磨殆尽,布满洼洼坑坑的小凹槽。四根望柱几经历史磨蚀,残缺不全。整座桥给人以古朴、典雅、遒劲、苍老的感觉。

至此,我们对鹿亭三桥的访问暂告段落。参观代表鹿亭红色文化的后方医院陈列室后,径取晓云至梁弄的公路回城。阴雨天气,山间公路上云遮雾障,车子行驶相当缓慢,像是鹿亭的山、鹿亭的水在挽留我们。此番感受真是难得。回城区,品味鹿亭之行,生出再度造访的念头。观察总嫌不够,心想还有些美丽的事物被遗漏了。(走遍余姚——方其军/文陈君/摄)
(来源:余姚日报 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