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行政区划 工作动态 地名公告 办事指南 余姚景点 标志管理 地名查询
您的位置:首页 > 地名文化
地名文化
机构简介
政策法规
行政区划
工作动态
地名公告
办事指南
地名文化
余姚景点
标志管理
地名查询
联系我们
友情链接
全站搜索
 
地名文化  
回余姚杂忆
发表日期:2006-10-1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字大小: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     在一次复旦大学老年艺术团受到余姚有关方面邀请的活动中,我有幸随团前往。短短的三天的经历,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,不禁思绪万千。

  我出生在慈城,与余姚毗邻,相距大约三四十里吧。以前它是慈溪县的县城,解放后,划分行政区时,把产稻的地区划归余姚,产棉的地区划归慈溪。于是慈城便成了余姚县的一部分,我所读的慈溪中学也成了余姚二中,就此,我也成了半个余姚人。

  1941年的一天晚上,慈城上空响起了阵阵枪声,慈城的老百姓们都知道,这又是抗日的“三五支队”在向日本兵进攻。自从日寇占领了浙东地区后,慈城是抗日游击队与日军的拉锯地区,“三五支队”会时不时地向日军发动袭击。就在那一天晚上,我降生在子弹呼啸而过的民居中。在我出生之前,大约1938、1939年吧,先是日本人的炸弹降临到我们宁静的家乡,慈城繁华的市街口及运动场被炸毁了,于是老百姓惊慌出逃。我可怜的母亲,由于父亲在杭州挣钱养家,就只能单身一人真正地“扶老携幼”开始了“逃难”的日子。上有小脚的祖母,下有五个不懂事的孩子,一家七口翻山越岭奔跑于城乡间。由于消息的不实,她们往往返返,直到“狼真的来了”,要想逃难也逃不成了。每每当母亲讲述这一段经历时,痛苦和惊恐溢于言表,这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。那么当年他们逃难到了什么地方呢?金家岙,金家岙在何地?我至今不明,但知道它在四明山区。从此,“三五支队”、“四明山”这两个词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。时隔六十五年,我来到了余姚,参观了四明山区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,看到了当年游击队的资料与实物,心中油然生起了对他们崇敬和感激之情。

  此次去余姚的另一个收获是“吃”。几十年来没吃到过的家乡菜又尝到了,什么臭苋菜梗、虾酱芋艿、葱油芋艿等等。特别要一提的是芋艿。此物在北京称土豆,大多切丝炒着吃;在上海吃“洋山芋”,大多切小块做色拉。它适宜于在北方生长,大个的可达一斤多,越往南越退化,到了浙东地区,长得只有乒乓球大小,没法切丝,就只能煮熟了,拷扁了,葱油一炒,带皮就吃,这还算是讲究的。记得小时候还有一种大小似蚕豆甚至更小的芋艿,用盐一烤,一抓一大把,小孩们当零食吃,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种“迷你”型的土豆。

  当然,说到吃,余姚的杨梅是令我不能忘怀的。可以这么说,在所有的瓜果中,唯有杨梅是我曾吃得最最尽兴的,不过,那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。那时候,每到杨梅季节,我母亲决不会吝啬一分钱,每天都买好多。其实,那也花不了多少钱,因为那时的杨梅实在便宜,二三百元(老币),也就是现在的二三分钱一斤。为什么那么便宜?一来因为杨梅上市的季节短。俗话说“夏至杨梅满山红,小暑杨梅要出虫”,从头到尾不过半个月,而真正可采可吃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。且杨梅很容易“馊”,过了一天就出水、变味,没法吃了。所以这就便宜了我们这些杨梅山周边地区的人了,抓牢时机,尽情享用;二来当年交通不发达,又没什么冷藏设备,杨梅运不到外地去。

  小时候吃杨梅,一买就是一大篮,那种篮是用竹子编的,自重十二两(旧秤),故称十二两篮(另一种四两篮是买菜用的)。一篮杨梅相当于如今的两塑料篮,大约有十五六斤吧,我们小孩常会无节制地吃到嘴唇发麻、牙齿发酸才肯罢口。到了傍晚,实在吃不了啦,就把杨梅放到淘米用的淘箩中搓揉,让杨梅汁流在碗里,然后把祖母用来治胃病的小苏打片碾碎,放在杨梅汁里,这就成了自制的杨梅汽水。对于大人们来说,在杨梅季节浸制“杨梅烧酒”是必不可少的。它可治肚痛、拉肚子,很灵的。“杨梅烧酒”越陈越好,它常被带到上海,作为礼物送亲戚,很受欢迎。

  我从小吃了那么多杨梅,可从未上过杨梅山。这次有机会上山自采杨梅就别提有多高兴了。当上山的汽车路过三七市镇时,我突然感到“三七市”、“二六市”这些地名太熟悉,它们是我自小就听惯了的。那时还小,只感到奇怪,常听人讲到上海市、宁波市,那里有高楼大厦、有汽车轮船,难道“三七市”、“二六市”也一样?那杨梅怎么会从那里挑来?后来长大了才知道,此“市”非那“市”也,这“市”是集市贸易的“市”。

  到了杨梅山上,发现了以前我有一大错误。因为每次买到杨梅,上面总覆盖着一些锯齿型的叶子,我便自以为是地认定杨梅树叶是锯齿型的,可上山一看,杨梅树竟然像冬青树,只不过从树到叶都比冬青树大许多。真是愧煞我这半个余姚人了。但我奇怪,山上并未见到这种锯齿型的草本或木本植物,人们为何要用它来覆盖杨梅呢?

  上了山由于兴奋,见杨梅就采,采了就往嘴里塞,结果越往上爬,越感到后悔。因为越往上杨梅越好,而肚子及嘴巴却装不下更多了。所以奉劝后上山者,千万别“急吼吼”,慢慢地挑,慢慢地吃,反正山上有规矩,没有吃的限止,只是不能带下山。余姚杨梅据我所知,最好的品种为“荸荠种”,它又黑又大,中间还有一圈凹陷,吃到嘴里,味道浓烈,很甜略酸。这种杨梅以前在上海很少看到,以至很多上海人认为杨梅不好吃。我一直对我的同伴们说,杨梅不是不好吃,而是你们没吃到好的,我劝你们快买些余姚杨梅回去,错过了此地,怕再也吃不到好杨梅了。在山下的杨梅集市上,我终于买到了那种又黑又大又甜的“荸荠种”了,虽价格略高,但物有所值。

  下了杨梅山,我们去了河姆渡遗址,看到陈列馆中有史前人制作的长型陶瓶,这种陶瓶大约是用来盛水的。由此想到有文章说过,河姆渡史前人虽已种植水稻,但当时他们仍以采集生活为主,种稻可能是用来酿酒祭祖用的,由此联想,此种瓶子是否也可能用来盛酒呢?由于刚从杨梅山下来,满脑子都是杨梅,不禁又突发奇想:因为已有考古发掘发现,某地史前人已会用果子酿酒,那么,河姆渡的史前人会不会用杨梅来酿酒呢?(一舟)

来源:余姚日报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信息已访问:1269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宁波市民政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行政区划网 中国地名网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