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龙虎 夏末的一个周日,我与家人去了一趟余姚大隐。大隐古属慈溪,由 “大隐隐于市”而得名。据史料记载,历代居住于大隐的有秦汉隐士夏黄公、东汉孝子董黯、晋代天文学家虞喜、北宋大学士舒亶、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等。大隐自古繁华。据明天启 《慈溪县志》记载,大隐自古设市,为当时全县九大集市之一。现在大隐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。然而,舒亶故里墙门犹存,学士桥、万年桥依然弥足珍贵,西隐禅寺恢复一新,它们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记载了这里曾有的辉煌。 我们先到了舒亶故里——— 舒夹岙。舒亶 (1041—1104),字信道,明州慈溪人,北宋治平二年(1065)进士,试礼部第一。累官至御史中丞,权直学士院。据明天启 《慈溪县志》记载,舒亶尤长于声律词,多咏四明名胜,著有 《元丰圣训》三卷、 《文集》百卷。现在村中还遗存 “学士第”、 “承德堂”、 “大夫第”、 “进士第”等古宅、墙门、匾额。 大隐溪南有九龙山,溪北有凤凰山,舒夹岙位于凤凰山下,村坐北朝南,村前有一独立小山叫明珠山,村西不远还有古寺——— 西隐寺。相传1000多年前,风水大师穆有亮路过此地,看到溪南九龙山犹如九龙腾飞,呼之欲出;而明珠山形同明珠,于是称此地为九龙抱珠,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。西隐寺原为小庵,有近千年的佛文化渊源。据明天启 《慈溪县志》记载,小庵为南宋宝祐五年 (1257)僧文秀重建,称西隐庵。到清康熙年间,西隐庵改称西隐寺。数百年来,古寺历经沧桑,几起几落,到文革浩劫时荡然无存。2002年9月寺院重新建成,大雄宝殿高30多米,非常壮观。 看过古村、古寺后,再去村南500米处的大隐溪参观学士桥。大隐溪源于四明山,蜿蜒曲折24公里流入姚江,主流宽达百米。东汉延光三年 (124)被汉和帝敕封为孝子的董黯,就是在这里汲水奉母,隐居大隐溪畔。 “母慈子孝”,故以慈名溪,又以溪名县,孝子之乡, “慈溪县”之名由此而来。当然,现在慈溪市的位置已非此地,只是沿用古时名字而已。当年舒亶居溪北明珠山旁边的舒夹岙,虽与溪南九龙山下的大隐村仅一水之隔,却可望不可及。于是舒亶出资兴建了溪桥,村人以 “学士”为桥名。据清光绪 《慈溪县志》记载:“学士桥,宋元祐年间 (1086-1094)初建,北宋舒亶学士居此。”现桥为清咸丰四年 (1854)重建的石砌平板多孔桥,除两岸桥堍外,共有桥墩14个,桥孔13个,据说中间桥墩西端曾有一座镇桥石经塔。桥东西两侧镌刻 “清咸丰四年捐资重修”字样。桥墩用长条石错缝砌叠,东平西尖,起到剖水作用。 离开学士桥继续驱车西行,去参观大隐溪上另一座古桥——— 万年桥。万年桥在章山村境内,原为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,曾是芝林、乌岩等数十村庄的山民走出大山的重要通道。据光绪十六年 (1890)慈溪县官府 《禁事碑》记载,金刚溪(即大隐溪)上通鄞县乌岩和余姚芝林、下鲍等山区,因溪桥被风雨毁坍,经一批善士乐助捐资,是年修成九洞石桥,名永年桥。永年桥毁于民国二十三年 (1934)洪水,乌岩村翁瑞元老人发起重修,改名万年桥。当年翁瑞元为了建桥,不仅四处筹资,还将自家的两座竹山出卖捐资,老人吃住在建桥工地,直到大桥建成。 快到溪水转弯处的时候,我们看到一座石桥巍然而立,英姿依然。桥面由4块纵列的大石板平直地衔接,桥墩用长条石叠砌,东平西尖,剖水以缓水流冲击。中间两个仰天石墩雕有镇水鳌头,雌雄各一,昂首伸颈,栩栩如生;鳌头南端仰天石墩曾有一座镇桥石经幢,至今经幢的莲花石座尚存。中孔桥梁两侧镌刻桥名 “金刚溪万年桥”及 “甲子年里人重造”字样。站在桥面上,眼前是清清浅浅的溪流,山风从山岙里吹出来,一阵舒心的凉意,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很舒展很轻松。从桥南端走到北端,两边虽然没有扶栏,但是没有不安全的感觉,因为桥面宽敞而平坦。桥北端有一座凉亭,供行人小憩。凉亭上的两副楹联很有意境,一联是:“过了几重山到来力倦悄且息;还有数溪水前去路遥莫耽延。”另一联: “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;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暂且息。”凉亭,是行程中的歇脚处,到了这里力气耗了大半,该歇歇了,可是前路还长,所以别耽搁太久。楹联说的是大实话,个中意味深长。现在,万年桥上游有一座临时搭建的桥,通往溪北岸的一个大型工地。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傍晚,溪河里很多人在洗澡,应该是附近工地的工人。这里的一切都是历史进行时,他们正在刻写历史,但愿他们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续写大隐的繁华。
来源:宁波晚报
|